会客厅 | 阮义忠:对一个摄影师来说,滥情总比无情好
【 半城大话】十月十五日,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,曾入选美国权威《当代摄影家》一书的阮义忠先生,在德基美术馆与半城书友们,分享了自己蕴藏在镜头后的探索与乡愁。
阮义忠:对一个摄影师来说,
滥情总比无情好
素材源自网络
整理丨赵慧文
台北万华,1973
阮义忠说:“会用相机镜头去看一个人,已是用情了;会拍下一张照片,已是有亲了。对摄影家而言,被他拍下来的陌生人,在某个意义下,都成了乡亲。”
台北迪化街,1976
他跋涉于旧日的乡土,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淳朴面孔,寻找着某种恒定的价值与久远的呼唤;
他又踏上他乡,去往陌生的国度,用文字和影像勾勒出那些古老城市的鲜活日常。
匈牙利布达佩斯某餐馆1995
“在这个城市,无论到哪个大餐厅或露天咖啡座,只要一坐下,就会有乐队靠过来,极其卖力地为你演奏,一首接一首,持续二十分钟是常事。随着旋律,小提琴手一晃一晃地挨近,露出最迷人的微笑,用眼神不断提醒你,纸板下夹的小费可都是美金哪!”
阮义忠《在他乡》
《老天给的礼物》,屏东县牡丹乡旭海,1986
“一排村民在比赛,谁的筋斗能翻最多次。一件极其平凡的事件,却让我直觉到它的深刻寓意:人类在土地上重复着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轮回,累积着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的业力,却一同注目着颠倒人生,毫无所觉。我攫住了一个永恒的剎那。”
阮义忠《人与土地》
阮义忠在德基美术馆以摄影会友(by 忻晨康)
“我的成长可说是逃离家乡,又终于返乡的过程。幼时深怕被土地钉牢,当一辈子的农夫或木匠,因此拼命阅读想成为知识分子。
高中毕业在台北的文化圈找到立足点,于《幼狮文艺》发表了大量插图,却仍然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。直到服完兵役后接触摄影,在拿起相机的那一刻,我突然惊觉,原来自己之前从来没有正视、珍惜过周遭的一切。
是摄影把我拉回现实,吸引我用镜头对准世间的温情、人性的善面,也让我找到了回家的方向。我的所有摄影作品,基本上就是回家路上的一步步脚印。”
阮义忠在德基美术馆分享自己的摄影故事 (by 许宙)
阮义忠先生在德基美术馆,以摄影会友,与大家分享斑驳光影背后的乡愁。
自由职业摄影师胡敏主持了这次分享会,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半城读书创办人朱虹作为特邀嘉宾出席。
自左向右依次为:胡敏、阮义忠、朱虹 (by 忻晨康)
德基美术馆是一个开放而亲近的空间,书友们席地而坐,近距离聆听和交流文艺的思绪。
艺术无分等级,来者皆是乡亲。
阮义忠先生说:“拍照,是跟被你拍的人谈精神恋爱。”半城希望每一个心存美好向往的人,都能在读书和艺术美学的享受中,找到恋爱般的慰藉。
朱教授谈摄影 (by 忻晨康)
朱虹教授说:“在人人拿手机美颜虚构个人生活的镜像时代,我们特别需要镜头后一双沉静又热情的、悲悯又不动怒的、不献媚庙堂不迎合市场的、充满人文关怀的双眼,让照片记录正在消失的过去和当下。阮先生用他的镜头为我们讲述台湾的故事,让过去的时光定格,而照片里的人和物栩栩如生地穿过时光,永远我们在一起。”
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,而这些照片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。
离开美颜虚构的女读者风采
离开美颜虚构的男读者风采
签售现场
半
城
赞助商南京卧龙置业有限公司李总与阮义忠夫妇合影
半城会客厅特别鸣谢南京卧龙湖置业有限公司的支持
卧龙湖·黑森林
●1979年种植的4898棵黑松林
将尘世喧嚣轻柔地拦下
卧龙湖,回家,就是度假的开始
延伸阅读
文编丨赵慧文
美编丨大春
现场照片由读者提供,请勿商用
半城编辑部原创
转载请联系后台
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
黄菡 | 叶檀 | 陈文茜 | 黄佟佟 | 野夫| 张明 | 潘知常| 周晓虹 | 白岩松 | 徐士进 | 裴谕新 | 薛冰 | 刘嘉| 李丽淑 | 金一虹 | 晋锋@一猫一艺术 | 吕莎莎 | 张默雪 | 鲁敏 | 陶向南 | 傅国涌 | 曹立群 | 于海青 | 底层放弃教育,中产过度焦虑,上层不玩中国高考